大同市平城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大同市平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平城政發〔2023〕13號
大同市平城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大同市平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辦事處,區直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大同市平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已經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大同市平城區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大同市平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山西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和《大同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精神,全方位推進我區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按照市委十六屆二次全會確定的“奮斗兩個五年、跨入第一方陣”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建設“首善平城”“體育強區”為驅動,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展示體育事業發展等方面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方位推進平城區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通過深入實施《平城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到2025年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全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的體育發展新格局。
(一)全區城鄉居民健身意識和科學健身素養普遍增強,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全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0%以上,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91.5%。在校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基本要求。
(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加快發展。實現區、街道、社區(村)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全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以上。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利用率、開放率有較大提高,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建立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制度。新建居住小區和社區要嚴格落實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的要求,確保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三)體育組織網絡體系更加健全。形成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綜合體育協會、單項運動協會、社區體育俱樂部、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老年、農民、學生、婦女、殘疾人等不同人群的,遍布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深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達到每千人擁有2.6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
(四)健身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把青少年作為實施全民計劃的重點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體育活動,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充分發揮“全民健身日”活動和青少年陽光體育活動的示范作用,組織開展不同部門、行業、人群體育組織參加的全民健身主題活動。要以舉辦賽事活動為抓手,推廣運動項目文化,普及運動項目知識。提高體育運動普遍化、經?;?、科學化、社會化水平,促進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推廣普及工間操(健身)制度和居家健身技能。
三、主要任務
(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普及活動。倡導“天天想健身”的現代化生活方式,重塑“生命在于運動”理念,讓體育運動成為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健身即時尚”的社會氛圍。遵循“因地制宜、業余自愿”的原則,組織戶外活動、登山、健步行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堅持重在參與、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樂的原則,定期舉辦綜合性的全民健身運動會、青少年陽光體育大會、農民運動會、社區運動會;開展小型多樣、豐富多彩的健身賽事活動,使日常性體育活動達到多樣化、經?;蜕罨?。進一步發揮好老年人體育協會的紐帶作用,健全完善社區老年人健身組織,持續開展老年人體育運動會,推廣太極、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項目,開展形式多樣的養生活動。
(二)全民健身惠民行動工程。每年有計劃地培養群眾健身需要的、業務技能過硬的、年輕化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項目“六進”公益活動,即:進機關、進企業、進醫院、進校園、進社區(農村)、進家庭,面對面、手把手教授群眾掌握健身技能。拓展體育賽事交流,開展健身“進軍營”活動,豐富軍民共建的內容和形式;鼓勵和支持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健身場館、村級活動場所、文化室、衛生室、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現有場地設施開展體質檢測、專業指導、健身運動、科學健身知識普及、全民健身工作宣傳、網絡賽事活動等。推動全民健身組織建設,區級建有各類協會,街道建有“綜合文化站”或全民健身指導站并有專(兼)職體育工作者(體質測定指導員),社區(村)普遍有體育健身組織或隊伍,并建有全民健身活動站(點)或文體活動點,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遍布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組織網絡以及充滿活力的運動機制。促進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形成城鄉居民自愿參與、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民間化、社會化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實現全民健身組織體系的社會化。
(三)著力打造精品賽事引領工程。以舉辦賽事活動為抓手,推廣運動項目文化,普及運動項目知識,以賽事樹形象、以賽事促旅游、以賽事拉動產業消費,提升大同平城的影響力。強化賽事活動頂層設計,在內容結構上形成縱向覆蓋區、街道兩級,橫向囊括單項賽事、人群運動會、科學健身指導等具有“大同元素”的服務網絡;在空間結構上形成場內與場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競賽模式;在時間安排上形成“白+黑”“5+2”相交叉的活動布局。
(四)不斷提升全民健身環境品質。貫徹省市全民健身“十四五”實施計劃和《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齊健身設施短板的實施意見》,發揮重點體育活動區、大型體育場地、健身休閑設施、品牌賽事活動等空間聚集的綜合優勢,在市重點打造“一中心、兩公園”體育空間(市體育中心,御河體育公園、文瀛湖體育公園)的基礎上,推動改建大同工人體育場和大同體育館,形成御東、御西、御河帶齊頭并進的健身標志性區域。多措并舉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通過盤活城市空閑土地、用好公益性用地、倡導土地復合利用、支持租賃用地等方式充分挖掘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用地潛力,建設足球場、網球場、游憩性體育場等一批兼具時尚元素場景的過渡性體育場地。加強健身設施和產業園區、商務樓宇等場所的功能整合,建設樓宇職工健身驛站,借力我市萬達、百盛、東信等商圈,試點打造一家都市運動中心。用好城市零星土地,盤活路橋附屬、建筑屋頂、地下、邊角地等“金角銀邊”,推動建設貼近市民、方便可達、面向公眾的非標準健身設施。鼓勵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符合條件的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化、多樣化的體育場館和健身設施,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方式建設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等體育設施,完善財政補助、服務收費、社會參與管理運營、安全保障等措施。
(五)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深化體教融合。完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制。重點推動青少年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的舉措落實落地。堅持體育項目進校園,探索形成“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建設,抓緊抓好體育后備人才的發掘、培養和輸送工作。規范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建設,鼓勵支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推動體衛融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充分利用衛生體育一個部門的優勢,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加快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加大體醫融合知識的宣傳,重視體醫融合人才培養。促進體旅融合。通過“體育+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氣候環境優勢和古都文化等人文資源,打造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體育旅游產品。在旅游景點、旅游項目推介中增加體育元素,促進體育休閑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領導機制。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作用,定期研究解決全民健身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各相關部門(單位)分工協作,推動全民健身重大政策落實落地。各街道要加強對全民健身事業的組織領導,推動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二)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評價機制。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到政府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通過完善考核機制,不斷強化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建立多渠道對參與全民健身的激勵方式,加大對民間健身領軍示范人物的發掘、培養和獎勵。創新拓展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模式和渠道,定期舉辦基層健身管理骨干培訓。引導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養體系和科學評價機制。支持教練員、退役運動員、學校體育教師、健身愛好者從事全民健身工作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
(三)加大經費投入。區級和街道要加大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將全民健身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拓寬社會資本投入全民健身事業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加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進一步加大基層健身組織在政府購買健身賽事活動服務的比重,形成多元投入全民健身事業的新格局。
(四)實施過程監管和績效評估。在區人民政府領導下,區衛體局會同有關部門、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共同推動實施。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督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完成本級實施計劃的推進情況和重點任務各項指標數據的達標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對推進全民健身工作職責落實情況、財政資金保障和績效情況、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達標情況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等實施效果績效考評,并將考評結果向區人民政府報告。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