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三晉風光 徜徉大美鄉村——我省發展休閑農業亮點掃描 
								
							
							
							秋日的三晉大地,層林盡染,碩果盈枝。近日,在運城市稷山國家板棗公園,省農業農村廳舉行了一場以“盡賞田園、晉美鄉村”為主題的全省休閑農業精品景點線路推介活動,新發布的11條精品線路將我省44個精品景點串聯成珠,為休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再辟新路。
從“農家樂”到“品味晉韻”:
產業升級的深度變革
曾經,鄉村游還停留在“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單一模式。如今,三晉大地上的休閑農業早已突破舊有框架,向著多元化、高品質、深內涵的方向大步邁進。
稷山縣的“守望千年·只為棗你”鄉村振興示范園區便是這一變革的生動寫照。這里不再是單一的棗林觀光,而是將整個板棗產區作為大景區系統打造:板棗博物館里,游客可穿越千年探尋棗文化淵源;歡樂世界中,孩子們的笑聲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溫泉庭院提供康養服務,文化藝術區匯聚非遺展演與創意市集……
“旅游旺季時,我們的星空民宿常常一房難求。”該示范園區民宿接待員、姚村村民韓舒雅笑著說,“現在收入穩定,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從單一的農業種植,到如今“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的覆蓋,稷山縣的實踐彰顯著我省休閑農業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體驗”“賣文化”的華麗轉身。
這種變革同樣發生在太行山深處。武鄉縣韓北鎮大坪村的低產撂荒地,因艾草種植重煥生機。“別小看這株艾草,它的作用可大著呢!”山西太行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世恩介紹道,公司不僅大力發展艾草種植,還深入挖掘艾草的藥用和文化價值,開發出艾灸貼、艾草茶等一系列產品,將這株“萬能草”打造成了帶動百姓增收的“致富草”。
從簡單的農事體驗到融合康養、文創的復合業態,我省休閑農業的“厚度”與“深度”正持續提升。
“特”“優”戰略引領:
擦亮山西休閑農業“金字招牌”
我省休閑農業的提質升級,離不開“特”“優”戰略的精準指引。省委、省政府將農文旅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路徑,通過政策引導與品牌塑造,把獨特資源稟賦轉化為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省農業農村廳連續5年策劃精品線路推介活動,累計推出116條精品線路、544個精品景點。其中,吉縣黃河花海、陽城縣古堡民宿等35條線路入選全國休閑農業精品線路,讓“晉字號”休閑農業品牌走向了全國。
政策的頂層設計,最終落腳于一個個“特色”載體。稷山縣以“農文旅融合”為引擎,探索“以旅興農、以文促旅、產業互動”發展路徑。稷山縣委書記、縣長王潤表示:“我們有信心將稷山的文化優勢、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勝勢。”
太原市迎澤區董家莊村的森棲小鎮,則演繹著另一種“特色”轉型。仲秋時節,這里層巒疊翠、步道蜿蜒,民宿內笑語歡聲,很難想象10年前這里還是石料廠遍布、植被覆蓋率不足10%的荒山禿嶺。從“滿目瘡痍”到“詩意棲居”,森棲小鎮的十年變遷,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三晉大地的生動詮釋,也擦亮了我省休閑農業“生態宜居”的金字招牌。
美了鄉村,富了鄉親:
高質量發展里的“民生溫度”
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人”的獲得感。2024年,全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8911個,從業人員31.84萬人,帶動39.31萬戶農民受益。這組數字的背后,是鄉村生機的重新煥發,更是農民生活的實實在在改善。
在稷山縣示范園區,融合發展的核心是讓農民成為主角、共享收益。政府負責頂層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主導市場運營,村民則通過多種渠道深度參與其中。陶梁村村民李孟奎曾經在外打工,如今在景區做保安,他滿意地說:“守著家就能有穩定的收入,不用花子女的錢,日子美著哩!”
更多村民在產業鏈上找到位置:有人將閑置房屋改造成民宿、農家樂;有人在園區擺攤,售賣棗夾核桃、棗花蜜等自家特產;有人經培訓后成為景區保安、保潔員、司機……
這份“民生溫度”,還藏在鄉村環境的蝶變里。發展休閑農業倒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撂荒地變成了致富田,廢棄礦區化身為生態小鎮,村容村貌“顏值”不斷提升的同時,村民維護家園的自覺性和自豪感也空前高漲。
如今,在三晉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休閑農業正以昂揚的姿態邁向更加廣闊的未來。(劉迎春)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三晉通APP
										
晉公網安備 14020202000152號